欢迎浏览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 网站

  首页 ->
 
打造流域治污环保的样板——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深化水质保护综述
2019-12-13 14:01     

c6bcda02c1de40338203d85e5cfa97c0.jpg
扬州江都泵站天蓝水清。缪宜江
 
游人在河南水源区采摘生态水果。杨冰
  □张存有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全面通水五年来,南水北调系统和沿线地方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共同发力,深化水质保护,向污染说不,向环保添绿,向水质要好。汩汩清水是最好的见证:东线干线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中线源头水质及干线水质连续优于Ⅱ类标准。
  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流域治污的样板。
  东线:治污环保两手硬
  东线南四湖,入湖53条河流,过去几乎全是劣Ⅴ类水。要让鱼虾绝迹的“死湖”变清,被称为“流域治污第一难”。
  “先治污后通水”,水质达标成为工程沿线各地“硬约束”。江苏融节水、治污、生态为一体,关停沿线化工企业800多家;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最严格的地方性标准,取消行业排放“特权”,开展“治、用、保”综合治理。江苏和山东将水质达标纳入县区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先行实行“河长制”,瞄准重点,实施河流一河一策。
  东线一期工程关键问题是水质,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国务院制定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落实《规划》,苏鲁两省以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整治、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截污导流工程为重点,把节水、治污、生态环境保护与调水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治污体系,保证工程水质通水前达到规划要求。工程通水前,全线COD入河量须削减29万吨,削减率为82%;氨氮入河量须削减2.8万吨,削减率为84%,在我国治污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规划》共安排了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流域综合整治和截污导流等5大类426项治污项目,其中工业点源治理214项,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155项,流域综合整治23项,截污导流26项,垃圾处理8项,总投资153亿元。到2011年底,控制单元确定的治污项目已全部完成,实际完成投资174亿元,投资完成率113%。苏鲁两省后续又分别制定了补充治污方案,共安排514项治污项目,总投资200亿元,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良好。
  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流域治污和生态保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昔日污染严重、臭气熏天的臭水沟变成了清澈见底、鱼鸟成群的生态廊道。尤其是被称为“酱油湖”的南四湖,脱胎换骨,成功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曾经绝迹多年的小银鱼、鳜鱼、毛刀鱼、麻坡鱼等对水质要求高的鱼类再度重现。经生态环境部监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洪泽湖,百万亩湿地绿意盎然,珍稀鸟类翩翩起舞,江苏水源公司综合部张超峰每次到了这里都不想走。他说:“渔民进一尺,湿地退一步,过度养殖曾一度危及生态。江苏省多年退圩还湖、生态修复,才换来今天的人水和谐局面。”
  前不久,山东省微山县摄影爱好者张磊在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拍到了“鸟中熊猫”震旦鸦雀。这种被列入国际鸟类红皮书的小精灵,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张磊拍了30多年鸟,他惊喜地说,这样美妙的画面曾经出现在他童年的记忆里,现在又出现了。
  中线:水质持续向好
  为保护中线工程丹江口一库清水,国务院先后批复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北京和天津分别对口支援湖北、河南和陕西,实施“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通过规划实施,建成了大批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污水垃圾处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促进生态隔离带建设,基本实现了水源区县级及库周重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全覆盖,使入库河流水质改善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及陶岔取水口水质始终优于Ⅱ类标准。
  湖北省高点定位,不仅保证有水北送,而且要送活水、清水。成立了丹江口库区对口协作工作领导小组、省南水北调工程领导小组,建立了厅际联席会议制度。颁布实施了《湖北省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湖北省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与考核办法》。切实加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着力整治工业点源污染,大力开展河道综合整治。
  湖北省十堰市是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治理的重点。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实施以来,十堰市奋力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显著改善入库水质。
  一直在环保一线的十堰市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中心主任、党组书记王太宁说,五年来,仅十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调研、部署水污染防治工作就达50余次,他们把昔日的城市纳污河、黑臭河,治理成为清可鉴人的“源头活水”,把十堰打造成为全国治污典范。
  十堰市积极推进“十三五”规划的15类项目实施。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五大工程,做到工程性措施和防护性措施并重,坚持有污必除,除污必净。“五河”原本劣Ⅴ类水质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官山河、犟河和剑河已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目标;泗河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水质平均值已达到国家“水十条”考核标准;神定河已基本达到国家“水十条”要求的水质目标。
  如今,泗河水变清了,河边人行步道上游人如织。“河里有鱼,鸟也多了,每天在这里散步心情别提多舒畅。”刚刚退休的张大娘为泗河治理点赞。
  十堰市大力开展“绿满十堰”行动,累计完成植树造林86.53万亩,完成退耕还林237.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8.8平方公里,修复裸露山体1.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72%。对全市1516个村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治覆盖率达81.6%,其中,7个环库县市区实现了全覆盖,累计投入14.2亿元。
  常年在移民村奔波的郧阳区水利局杨文华,提起水质保护深有感触。他说:“十堰市大力推进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移民吃上了生态饭,致富有奔头,心里乐呵呵。”
  汉江、丹江水质清澈,滋润京津。汉江、丹江发源于陕南地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供给丹江口水库70%以上水源。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送”,陕西省全力加大汉江、丹江水质保护,认真实施《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及时研判预警通报,强化考核约谈督办等一系列措施,严格环保执法,加强环评准入,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倒逼落后产能淘汰、产业结构优化。此外,陕西省通过综合整治皂素、涉重金属行业,强力实施《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汉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等一系列举措,有效保障了汉江、丹江水质。
  “发现一住户从窗户向外倒水”“发现一住户向外扔白色包装物”“发现一住户向外倾倒垃圾”……紫阳县规划局视频监控案件转办的登记表上,记录着由视频监控拍到的环境污染场景。紫阳县位于汉江上游,为彻底解决沿江居民乱扔垃圾等问题,紫阳县沿汉江及主要河道等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39个。自此之后,群众向汉江丢弃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陕西省安康、汉中、商洛三市下大力推进水质保持、污染防治、完善设施和提升监管能力等工作,倒逼落后产能淘汰,加强绿色循环发展,确保优良水质安全出省。
  汉中市实施一河一策,实现“河长+警长”全覆盖,率先出台《河长巡河指导意见》,累计巡河16700万余次。汉中市发展改革局李江波多次巡河,感触颇深:“全市设市、县、镇、村四级河长2932名,配备各级河道警长216名,选聘80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河道保洁员,创新建立‘排查制、交办制、述职制、点评制、考核制’等闭环管理机制,河长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河南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把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作为碧水保卫战的标志性战役。以确保丹江口水库及上游主要入库河流水质达到调水水质要求为出发点,以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为目标,强力推进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控制面源污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大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全力以赴加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环境管理,保障水质安全。
  2014年以来,河南丹江口水源区及干渠沿线各县区关闭或停产整治工业和矿山企业200余家;封堵入河市政生活排污口433个,规范整治企业排污口27个;关闭、取缔或搬迁禁养区、限养区养殖户690余家;关闭或停产整治违法违规旅游、餐饮排污单位65家;拆除库区内养殖网箱5万余个,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4平方公里,南阳市坚持坚持问题导向,严格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和任务销号制,全面整治水源区及干线工业点源、旅游业餐饮、农业面源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淅川县是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担负着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重任。“丹江水清不清,关键看淅川的山绿不绿。”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淅川县创新造林机制,采取市场化运作、合同化造林模式,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累计治理荒山53.2万亩,封山育林2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8年前的32.8%增加到现在的45.3%。
  “三分栽种,七分管护。”淅川县护林员翁建民说,他每天都要巡山,看看有没有盗树的、砍柴的,有没有火情隐患。
  造一片、护一片,林子才能活一片、绿一片,丹江水才能清一点、甜一点。在淅川,像翁建民一样的400多名专业护林员深知这个道理。荆紫关林场护林员李学绪和同伴们用10年时间,硬是把一个濒临报废的林场变得郁郁葱葱,保住了丹江口水库边4万余亩、绵延150公里的林带。
  如今,当你行走在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沿线,蓝天白云,鹭鸣莺飞,渠水清澈涟漪,鱼儿欢快游弋,处处彰显着生态环境之美。
(来源:中国南水北调 2019年12月13日)

   

主办: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京ICP备14010557号

 
 
 
水利部官方微信
 
南水北调微博
 
南水北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