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 网站

  首页 ->
 
地上有条年轻的河
2019-09-10 12:24     

  从前有人对我说,天上有条古老的河;
  今天我要对你说,地上有条年轻的河……
  这首歌中“年轻的河”,就是南水北调工程。如果你想到河边走走看看,感受大工程的雄奇,聆听建设者的故事,欣赏总干渠两岸的风景,我可以当你的导游。南水北调工程及沿线的建筑、人文、生态、地理、发展之美,真的很美。
  出发前,先了解她的来龙去脉,带一囊厚重的历史上路,会别有一番意蕴。1952年,毛主席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也是可以的。”当时,新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毛主席怎么就提出了调水的设想?
  我理解,我们从农业大国走来,水起着命脉的支撑作用。水旱灾害始终是我们的心腹之患,水问题是无数仁人志士的牵挂,治水是历朝历代至重至伟的大业。
  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毛主席下决心:“除掉长江洪水这个心腹之患。”“长江王”林一山把《南水北调报告》寄给了他。1958年,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把“南水北调”首次写进正式文件。自此,开启长达50年的勘测、规划、设计、论证和十余年的建设。
  南水北调大事记这样写道:2002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审议并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此规划;2002年12月27日,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江苏施工现场同时举行。2013年11月15日、2014年12月12日,东、中线工程一期工程先后通水。
  我曾特意收看央视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就东线、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在强调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意义、建设成就,向工程贡献者表示慰问和祝贺的同时,他希望继续坚持“三先三后”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行走东线,可“烟花三月下扬州”,踏上南下的列车,再从长江下游北上。东线从江都泵站抽引长江水,利用大运河河道,逐级提水。一路,欣赏“水往高处流”的奇迹,尽览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的景色。过东平湖,或在位山附近穿隧洞过黄河,到天津;或一路向东,经济南到烟台、威海。
  东线全部行程约1500公里。
  在江都泵站,可黎明即起,一睹源头石碑:“迩岁,南水北调三线筹划就绪,引江济淮之东线先启扩容,江都龙首,再露峥嵘。会期滔滔江水,逾黄淮而穿泰岱,济海河直达京津,泽润齐鲁,碧染幽燕,其膏民济世之功,可与日月同辉也。”
  天色渐明,清风扑面,水汽润肺。晨练者高喊,鸟儿们低飞,各种花绽放。垂柳曼舞,江水如蓝。江中渐渐升起红红、圆圆、淌着露珠的太阳。路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底红牌,格外醒目。
  微山湖绿波荡漾,从前的酱油味已经无影无踪。
  自1980年以后,微山湖经过五次大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多过历史上任何一段时期,许多水利专家因此而忧虑,如果不合理调配、利用水资源,微山湖将成为正在消失的“北五湖”。南水北调通水后,再现水面浩渺,水光潋滟,水色蓝蓝的美景。
  与中线之水同行,全程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与京广铁路平行,自流过河南、河北,到北京、天津。沿线,江水一路北上,两岸绿植夹道迎送,巨大渡槽横空出世,输水隧洞穿山入地,豫京津冀娓娓讲述不一样的故事。
  在沧州采访的路上,我和美女播音员于红蕾并排而坐。她张大嘴巴,嘎嘎地笑,好像有意让我看她的牙。她的牙洁如白雪,齐似串珠。“上大学时,同学都看我的牙,我很尴尬!我连笑都不敢张嘴,都是抿嘴,不敢笑!没办法,花钱做牙美容。现在喝上长江水,再不被高氟水困扰了!”她笑着说。
  在这里,见证高氟水与优质水的切换,能享受一种喜悦。
  天津的张爱云老人一边散步,一边讲述天津的水源变迁。自来水不用盐就能腌咸菜的故事让人心酸。南运河、海河曾是历代天津市民主要的饮用水水源,靠“水夫”肩挑到家,倒入“大水缸”。挑回来的水却不能直接喝,需要先放明矾,经过沉淀煮开后才能饮用。
  “自来水腌咸菜,汽车没有骑车快,小白菜西红柿搭着卖。”这句流行的顺口溜,被老天津人幽默地称为“天津三大怪”。长江与海河实现了历史的交汇,望海河、北运河、南运河并流,水波荡漾,绿光粼粼。望海楼、盼水妈雕塑,注目河水汩汩。
  在这里,见证苦咸水变甘甜水的历史,能感到一种自豪。
  有的话,曾经是“绝密”,过去不好说,现在可以说。2014年通水前,我采访北京南水北调总设计师石维新,他从文件柜拿出从密云水库库下打井取水的方案,却是一份“绝密”文件。他说:“当时,我们做了应急方案,在密云水库库底打井,抽密云水库库底的水,来给北京应急。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可是,我们不能把最坏的消息告诉市民。”
  那时,北京市的人均水资源只有100立方米,是全世界最缺水的城市。南水北调的水经过半个月的时间,流经一千余公里,最终到达北京。北京是南水北调干线工程最早建成、最早发挥效益的城市。眼下,密云水库烟波浩渺,绿波荡漾。
  在这里,见证国际大都市破解缺水难题的实例,能得到一种骄傲。
  如果能行走西线,一定是你的幸运,因为西线工程还在论证阶段。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无数人的期待和向往,是沙漠变绿洲、荒野变良田。而在开工前,能沿基本路线走一遭,或是人生的特立独行……
  地上有条年轻的河,倒映蓝天白云青山绿树花朵,还有高楼和农舍,那是新中国美丽的诗歌……

(来源:中国南水北调 2019年06月21日 作者:赵学儒)

   

主办: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京ICP备14010557号

 
 
 
水利部官方微信
 
南水北调微博
 
南水北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