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 网站

  首页 ->
 
穿黄成功的背后
2019-12-24 09:57     

李明新(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南分局总工程师)
  2005年9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开工建设。我有幸于2007年年初加入到当时的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穿黄工程建设管理部。
  穿黄工程建设10年,我的工作岗位从穿黄渠道标段技术管理、穿黄隧洞标段技术管理,到负责河南直管代建所有项目的技术管理,继而成为穿黄工程运行管理的首任负责人,工作重点离不开穿黄工程。
  统筹力量 攻坚克难
  穿黄工程技术复杂,尤其是穿黄隧洞工程结构不同一般,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工程中应用,对施工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依靠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中线建管局专家咨询体系的基础上,建管部充分调动现场建管、设计、监理、施工各方自有技术力量,依托有关科研单位、高校进行攻关,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大量科学计算和现场生产性试验,及时解决了工程准备和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重大技术难题。
  穿黄隧洞盾构从2007年7月始发,在管片试拼装过程中,发生了局部错台、破碎、止水破损等问题,如果按照原有计划继续实施,将对工程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时任穿黄建管部部长高必华决定,立即停止管片预制,暂停盾构掘进,组织力量集中研究解决问题。高必华每天带领技术人员,多次往返位于20多层楼高的地下施工隧洞,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研究解决方案,组织一次又一次的现场试验,对管片改造提出了优化方案措施。2007年11月,专家委组织国内外专家对管片优化方案进行了咨询,确定了6项优化措施。新生产的管片经过洞内试拼装,效果良好,盾构掘进恢复正常。新管片没有问题了,但高必华没有露出一丝轻松的笑容,原因就是已经预制好的1500余节的老管片怎么办?最终确定了钢板定位销的改造方案,改造后的老管片与新管片隔环交替使用,成功地将老管片全部应用到工程上,减少了50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穿黄工程退水洞属高地下水位下的大断面黄土隧洞,在施工过程中,因地层条件、地下水位等影响,采用超常规降水措施后仍无法达到预期降水效果。原确定的矿山法施工经过多次改善,在进出口端先后采用了台阶法、双侧壁下导洞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法等多种方案,至2012年底还剩下100米未贯通,已经成为高风险项目。面对这种复杂困难局面,时任中线建管局副局长兼河南直管建管局局长耿六成高度重视,组织力量强化方案研究和现场管理工作,时任中线建管局副总工程师兼河南直管局总工程师程德虎主抓方案确定,多次邀请国内铁路、煤炭、水利等各行业的顶级专家到现场研究论证,其间争议不断。程德虎果断决策,在退水洞出口端采用大管棚结合小导管超前支护、全断面注浆方案。承包人组织现场生产性试验验证后,按照确定方案实施,退水洞终于在2013年8月全线贯通。
  初期运行 完善提升
  2014年9月,穿黄工程施工任务完成,通过充水试验的检验,即将通水,组织上研究后,委派我负责穿黄工程过渡期的管理工作,并于2014年12月任命我为穿黄管理处处长。由于穿黄工程的布置特点和隧洞的特殊结构形式,其运行管理过程与一般的输水建筑物有较大的不同。在上级单位的支持下,穿黄管理处自有人员到位率远超其他管理处,我带领全处员工,密切关注运行初期工程状态,不断采取完善提升措施,保证了安全平稳运行。
  管理处从上至下,各专业、各岗位认真梳理排查问题,不等不靠,拟定解决方案和提出建议,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后期增加的排水泵完成了自动化控制体系,不用再依靠人工到竖井内操作;渗漏集水井水位采集实现了自动化及声光报警,闸站值守人员在室内就可以观测到准确数据,不用在阴暗、潮湿的40多米深竖井底部值守。我们在水质监测取样点增设了防护围栏,提高了取样人员的安全保证……
  穿黄隧洞通水后,人员已无法进入检查,隧洞的工作状态主要依靠布设的1000多支各种类型的安全监测仪器来分析判断。在通水初期,为及时掌握隧洞情况,每天人工观测取值一次,自动化系统每半小时取值一次,专业人员对人工、自动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变化量较大的要重点观测,这是一项重要且工作量巨大的工作。安全监测累积了浩如烟海的数据,是不是都准确,哪些最重要,能不能提高监测效率?我们对仪器从采购到安装到使用全过程的所有资料和现场进行核查,逐个核对,消除问题。我们还结合隧洞结构特点,明确了重要仓段重要仪器,使得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突出了重点;持续进行自动化系统与人工系统的监测结果分析,逐步用自动化代替人工监测,提高了工作效率。
(来源:中国南水北调 2019年12月24日)

   

主办: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联系电话:010-63206935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京ICP备14010557号

 
 
 
水利部官方微信
 
南水北调微博
 
南水北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