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 网站
 
     
 

“南水北调坚定了我的节水习惯”

  没有去北京惠南庄泵站参观之前,在国家发改委工作的陈佩军根本不清楚北京缺水有多严重。9月3日,她应邀参加中线工程开放日活动,近距离接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才知道自己的日常生活用水与南水北调息息相关。
  “从电视报纸的新闻里,我也知道一些南水北调工程信息,但听到总投资达两三千亿元时,第一反应是国家花这么多钱到底值不值?”陈佩军说,她在北京居住了40多年,从来没有考虑过北京缺水的问题。因为平时打开水龙头就有水“哗哗”流出来,记忆里小区从来没有停过水。
  节水的习惯是她年轻时候养成的。1969年,作为北京知青,她和同学们来到内蒙古巴彥淖尔盟插队,与牧民一起生产生活。她们住的地方十分偏僻,刚去的时候没有水吃。队上组织知青们挖一个大坑,夏天收集雨水,冬天融化雪水。大坑里的水不流动,又脏又浑,打回来沉淀,做饭洗涮全靠它。
  第二年,队里就想方设法挖水渠,想把远处的黄河水引过来。她们全都扛起铁锹下地挖渠。干了一年多,水渠终于修通了。但由于地质不好,渠道经常决口。“水是命根啊!全队的人不管是知青还是村民,全都去堵决口。天再冷,也要往水里跳,纷纷拿来麻袋往里填土,筑堤垒坝。那时只有十几岁,年轻人天不怕地不怕,但也落下了一身病。”
  第三年,她们又换了村庄,吃水更加困难。每天早上,她们第一件事是去挑水。井深100多米,摇辘轳把水打上来需要20分钟,再轮换着肩挑回屋里,挑一趟水下来绝对是一项体力活儿。若是冬天,井台上结一层冰,一不留神,人就会滑倒。挑水也是大家轮流干,若摊上两个女知青去打水,出发前都要抱头痛哭一场。因为,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如果不小心,掉进井里,没有人救得了你。
  下乡的三年,水成为陈佩军刻骨铭心的记忆。回到北京后,她对水格外爱惜珍惜。家里备了大盆和大桶,专门收集洗衣服的水,冲马桶、拖地。平时,洗菜淘米水总要二次利用,浇花或者擦拭家具。
  开放日之行,陈佩军全面了解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知道了一渠清水背后是无数南水北调人的默默守护,通过详实的数据也知道了北京缺水的严重程度,“这么好的南水,奔流千里到达千家万户的水龙头,党中央、国务院花这么多钱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千年大计,是真正为普通群众办得一件大好事啊!钱花得太值了!”
  “南水北调的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有了这样的认识,陈佩军更加坚定了节水习惯,她现在成了南水北调工程的义务宣传员,上次主动加了南水北调的微信公众号,不仅经常关注,偶尔转发消息,还在朋友圈与大家分享她的节水小窍门,俨然成为了同事和朋友们眼中的“节水大使”。(来源:中国南水北调 2019年12月13日 作者 许安强)

[ ]
[ 关闭 ]

 
     
“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专题
主办: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联系电话:010-63206935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京ICP备11042571号

 
 
 
水利部官方微信
 
南水北调微博
 
南水北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