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 网站

  首页 ->
 
国之大事:伟大构想 科学论证
2021-01-06 16:53     

落实四条生命线 南水北调在行动①
国之大事:伟大构想 科学论证
 
       开栏语: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就南水北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继续推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南水北调工作提质增效,本报特开辟专栏,回顾总结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历程,反映南水北调践行“四条生命线”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推动南水北调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发挥国之重器的作用。敬请关注。
 
       □许安强
       2020年春,苏北1000多万亩稻田干旱插不上秧。至深秋,苏北1600万亩水稻丰收。沿着高铁前行,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多个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历史上有名的大河重现生机,居民饮用水质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增添了底气。
       这一切,皆与南水北调相关。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来,累计调水超394亿立方米,1.2亿人直接受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也是可以的。”当年毛泽东主席(以下统一简称“毛主席”)的“南水北调”构想今天梦圆。如果他老人家看到工程巨大的综合效益,必当为这一“国之大事”感到欣慰!
       规划一棒一棒接力
       在历史中走来
       20世纪的中国,南涝北旱加剧。1931年、1935年、1954年、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先后发生过四次大洪水。1920年,陕、冀、鲁、晋、豫5省大旱,灾民达2000万人。1942年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达数百万人……
       治国必先治水,治水才能安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干旱问题,一直萦绕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把“兴修水利,防洪抗旱”写进了《共同纲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就大江大河治理作出的第一个决定。1951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淮河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
       1952年深秋,毛主席视察黄河,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主任王化云向毛主席汇报说,如果黄河水将来不够用,需要从长江流域引水入黄河,把通天河的水引到黄河里,以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的水源不足问题。
       “通天河”触发了毛主席天马行空般的思维,自此也引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一个“借”字恰如其分,既有伟人充满智慧的构想,又给南北双方留有商量的余地。从此,62年的调水之路启程。1953年2月,毛主席在“长江”舰上,向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委”)主任林一山谈到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船到南京,毛主席叮嘱林一山,“三峡工程暂不考虑开工,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随后5年,林一山不断地把南水北调的查勘情报和调水方案传送给毛主席。
       1958年2月,毛主席把治理长江和南水北调的重任交给周总理,并伸出四个手指头说“要一年抓四次”,周总理爽快地答应了。1958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会议,正式批准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为将来南水北调预留通道。毛主席在会上兴奋地描绘:“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从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即将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应加速制订。”这是“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正式见诸中央文件。
       1958年9月1日,在丹江和汉江交汇的丹江口处,一声剧烈的开山炮,唤醒了沉睡千年的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工程建设初期正值国家遭遇经济困难,由于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不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质量事故,工程一度停工。
       1962年春节,周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丹江口工程质量处理会议,他语重心长地说,成绩还是主要的,工程上有了毛病是可以医治的,也是可以医治好的。要一看二帮,施工要服从设计,信心不要动摇,要有朴实的作风……在周总理的关怀下,1964年12月26日,丹江口工程按照“缩小工程规模、防洪结合发电方案”复工。
       82岁的肖才忠1960年毕业分配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丹江管理局工作,对这段记忆非常深刻,“当年初步设计,坝顶高程为175米,正常蓄水位170米,和今天确定的丹江口大坝加高176.6米高程,正常蓄水位为170米相近。1964年底,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复工后便缩小了工程规模,改为分期建设,第一期坝顶高程减至162米,正常蓄水位为155米。”
       1972年,病中的周总理仍然关心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丹江口工程将来有可能(南水北调),但现在还只是开始。是我们的远大理想!”
       1973年底,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一座长2.5公里、最大坝高97米的银灰色大坝终于锁住了千百年来桀骜不驯的汉江。周总理多次提出要到丹江口工程去看看,但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方案一个个破茧
       在论证中清晰
       随着北方水资源日益缺乏,人们把希望的目光投向长江流域。1973年,水电部研究引黄济卫济津。会议认为,因黄河引水量太少,只能作为解决缺水的过渡性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还得从长江调水,遂组织开展研究东线调水方案。
       1977年10月,水电部、交通部、农林部和一机部向国务院联合上报《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该规划以农业供水为主,改善和发展灌溉面积6400万亩,向城市供水27亿立方米,并使京杭运河成为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该《规划报告》基本确立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总体布局。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南水北调工程。
       198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视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详细询问了初期工程建成后防洪、发电、灌溉效益与大坝二期加高情况。
       1981年12月,国务院召开治淮会议,要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先调水到南四湖。据此,淮委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工程的供水范围、调水规模、工程布局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1990年11月,《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修订设计任务书》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制定了2000年送水到京津地区的第一期工程方案,建议工程规模为抽江600立方米每秒、过黄河200立方米每秒、到天津100立方米每秒。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中国跨世纪的骨干工程之一。
       1993年3月,长委组织中线工程大查勘,确定中线总干渠线路及主要交叉建筑物、控制性建筑物布置。作为一名女工程师,文丹和查勘人员一路颠簸,每天披星戴月,回到住地,每个人的双腿僵硬。这次查勘,形成了中线输水总干渠线路与主要建筑物布置与型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研究了数十年,历经曲折艰辛,过程跌宕起伏。”原长江设计院规划处副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文丹说,中线工程规划研究工作历经了规划、再规划、初步可研、可行性研究等多个关口。
       原汉江集团高级工程师肖才忠参与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其论证审查、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加高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几经考察论证,许多人感到遥遥无期。”肖才忠说,他始终相信南水北调工程一定会迎来开工的历史时刻。
       1995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国务院先后成立了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委员会和审查委员会。多次考察中、东线工程,论证了丹江口水库是否按最终规模加高、中线工程调蓄运用、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安排、中线工程成本核算等。预测不同水平年东线工程受水区缺水程度和需调水量,对工程投资、供水成本和工程管理等问题分析研究。
       1996年,国务院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原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先达回忆起1997年国务院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常委会,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送审稿)》的场景,“关于南水北调走哪条线路,大家意见不一。上东线,还是上中线,会场上争论不休。经过激烈讨论,规划布局得到彻底调整:东、中、西三条线并非你存我亡,而是实行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199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向国务院报送《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其结论意见是,中线工程的实施,“可全面开工,一次建成”,“也可按分步实施方案进行建设,工程由南而北推进,逐段发挥效益”;东线工程“解决苏北和山东缺水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创造条件适时进行建设”。
       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为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必要的,要在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的基础上抓紧工作……
       2000年9月27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听取水利部南水北调有关问题的汇报。中央决定分东、中、西三路实施南水北调,朱镕基总理提出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
       2001年,中国向世界正式公布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同年,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中线工程规划修订工作全面展开,以解决受水区城市生活、工业供水为主、适当兼顾生态与农业用水为目标,重点研究工程建设规模、分期方式与运行管理体制等问题。
       淮委会同海委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提出东线工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修订供水范围、供水目标和工程规模,包括东线工程建设体制和运营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根据北方城市的需水要求,结合东线治污规划的实施,制定分期实施方案。
       2001年秋,《南水北调中线规划(2001年修订)及六个专题研究报告》通过水利部组织的审查。其后,水利部于2002年编制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及12个附件,并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呈报国务院审批。
       200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经国务院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至此,经50载岁月,共有5部委(局)、9省(直辖市)、24个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6000人次的知名专家、院士参与献计献策,共召开100多次研讨会,对50多种南水北调规划方案比选,最终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的东、中、西三条线路,凝聚了新中国几代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从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清晰。
       2002年1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朱镕基总理宣布南水北调工程开工。
(来源:中国南水北调 2021年1月1日)

   

主办: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联系电话:010-63206935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京ICP备14010557号

 
 
 
水利部官方微信
 
南水北调微博
 
南水北调微信